5月7日記者獲悉,中國人民大學數學智能應用實驗室教授龔新奇團隊聯合南方醫(yī)科大學深圳醫(yī)院研究員李欣團隊,在愛潑斯坦·巴爾病毒(以下簡稱EB病毒)感染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fā)表于《自然·微生物學》。
EB病毒是一種廣泛傳播的皰疹類病毒,也是首個被發(fā)現與人類腫瘤相關的皰疹病毒。在我國,EB病毒與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鼻咽癌、胃癌等惡性腫瘤密切相關。此前,我國學者發(fā)現,蛋白EphA2是EB病毒侵入鼻咽上皮細胞的關鍵受體。但美國學者指出,EphA2高表達并非在所有情況下都會促進EB病毒感染。那么,是否存在其他影響EB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
研究團隊在鼻咽癌組織標本和EB病毒+/-細胞系中觀察到,干擾素誘導的跨膜蛋白1(IFITM1)與EB病毒感染有潛在負相關性。研究人員在上皮細胞中敲減IFITM1,上皮細胞在EB病毒中暴露3小時和72小時之后,EB病毒拷貝數和病毒感染陽性細胞比率均增加。研究人員證實,將外源可溶性IFITM1直接用于EB病毒暴露下的細胞及小鼠模型,能顯著降低EB病毒感染上皮細胞概率。
研究團隊發(fā)現,IFITM1可阻斷上皮細胞受體EphA2與EB病毒糖蛋白結合,從而抑制病毒侵入。同時,他們證實了IFITM1上兩個氨基酸殘基在抑制EphA2與病毒糖蛋白結合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
這項研究揭示了IFITM1在阻礙EB病毒侵入上皮細胞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背后的分子機制,為基于IFITM1的病毒和疾病早期篩查、預防、治療策略拓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研究團隊已獲得相關專利授權,并致力于研發(fā)新一代EB病毒感染早篩和早防技術。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