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家沒被父母、親戚催下婚,對沒對象的你來講,簡直就不是一個完整的春節(jié)。這話雖是玩笑,但也體現(xiàn)了春節(jié)催婚的普遍性,甚至引得催婚的和被催婚的紛紛向心理醫(yī)生求助。近期,北京安定醫(yī)院的微信后臺就頻頻收到讀者關于“催婚”的私信:
“平時給父母打電話,三句不離:最近找對象了嗎?有合適的對象能帶回家過年嗎?”
“這又快過年了,我是真不想回家,想到親戚們都會問我的感情狀態(tài)就覺得好煩。”
“我女兒今年35歲了,有什么辦法能讓我女兒主動找對象,哪怕新認識點人也好。”
“我被催得實在扛不住了,求點有效的應對辦法,能直接用的干貨!跪謝。”
……
這見面還能不能好好聊天了?!今天,就請專注于婚姻家庭治療的心理治療師為雙方提供一份“聊天指南”。
長輩留出空間 晚輩主動溝通
長輩要先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子女找對象的過程一波三折是正常的。晚輩在開始找對象的時候,可以適當透露一些信息給父母,讓他們看到你有心做這個事情。子女也可以跟父母表達實際的困難,比如有時候是你喜歡對方,對方對你沒有動心,自己也缺少這方面經驗去處理。適當表達你的困難,同時建立清晰邊界,告訴父母不需要他們過度擔心,自己也在學習怎么處理,這也是親密關系養(yǎng)成中必修的一課。
非暴力溝通話術 兩代人學起來
兩代人談及婚姻話題時,可巧用“X+Y+Z”(具體情境或前提條件X + 對方的客觀行為Y + 自己的感受或需求Z)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下面分別從長輩和晚輩兩個角度進行示范。
父母版 “兒子你已經36歲,上次分手已經過去快3年(具體情境或前提條件X),今天你回來告訴我仍然不接受去相親(對方的客觀行為Y),媽媽/爸爸心里真的很著急,為你擔心,擔心你沒能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認識潛在適合的對象,一個人生活會孤單(以‘我’開頭表達感受或需求Z,具體點更好)。”
子女版 “爸爸/媽媽我剛過年回家第一天(具體情境X),你們沒跟我商量便把我的微信給了親戚朋友,催我見相親對象(對方的客觀行為Y),我感到不被尊重和難過,我不喜歡快餐式地約見女生,我希望你們不要干涉,相信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與人相識相戀(以‘我’開頭表達感受或需求Z)。”
“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是雙方都愿意以合作態(tài)度討論矛盾話題。如果是一方使用這種溝通方式,需要長時間才能起到帶動作用。
“保命要緊” 收好這道“邊界符”
遇到無法就事論事的人,比如對方情緒上頭,脫口而出一些傷人的話,此時,無論對方是誰,謹記“保命要緊”,收好這道“邊界符”保平安。
在心理治療門診,小衛(wèi)是我的老訪客,最近她為回家過年而糾結。電話里長輩們輪番轟炸催婚,爺爺說到激動時常?诓粨裱裕“你那工作有啥意義,把工作辭了,給我回家結婚。”或是父母生氣時威脅道:“今年沒帶對象回來,你也別回家給我們丟人了。”
小衛(wèi)說到此處不免再次黯然神傷,自己過去一年被原單位“優(yōu)化”,找到新工作實屬不易,沒想到自己的努力還被家人否定和貶低,一時間寒了心不想回家過年。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我鼓勵小衛(wèi)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比如需要長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建立邊界)。
后來,小衛(wèi)勇敢地給家長打了電話,嘗試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并溫柔堅定地建立邊界:
“爸媽,我這兩年為了穩(wěn)定工作,感情上投入的精力確實不多。我也很希望找到意中人,積極通過身邊同事朋友的介紹認識了一些人(主動表達自己找對象的努力和困難)。
“可是,當你們幾乎每次只談結婚(情境),并且催我或是威脅我沒找到對象辭掉工作、不能回家(對方客觀的言行),我真的感到很委屈,覺得我最親的人都不理解我的難處,把我看作不為婚姻努力的人(以‘我’開頭表達感受)。
“如果以后你們仍然激動地說那些你們事后也后悔的話,我當下會掛掉電話,讓我們雙方冷靜之后再聊,好嗎(建立邊界)?我真心希望,你們先聽我說說最近感情的進展,如果不順利也不需要你們給意見,我會學習怎么去處理的(表達‘我’的需求)。”
經過兩次溝通,小衛(wèi)的長輩逐漸能理解她的難處,不再一氣之下口不擇言,小衛(wèi)也愿意回家過年,并把自己正在認識的一些男生的照片和資料分享給家人,幫助他們了解自己喜歡的類型。
刨根問底
我們是如何陷入催婚“魔咒”的?
長輩“追”, 晚輩“逃”,惡性的互動循環(huán) 在催婚與被催婚的兩代人之間,大多數被催婚的晚輩覺得跟長輩溝通比較麻煩,通常選擇“報喜不報憂”,只重結果忽略過程。
而長輩不了解過程,對晚輩是否能盡快找到對象感到不確定與焦慮時,就容易采用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催婚”,比如只談結婚的話題、強迫孩子去相親、未經同意擅自把孩子的微信/電話告訴中間人等等。這些方式令晚輩感到不適,從而更不愿意將自己找對象的情況跟長輩溝通。雙方陷入長輩“追”與晚輩“逃”的惡性互動循環(huán)。這種關系的長期緊張,會給雙方帶來心理壓力,甚至引起抑郁、焦慮等情緒障礙問題。
“催婚”背后可能是家庭模式的代際“創(chuàng)傷” 這里談到的家庭代際“創(chuàng)傷”指家庭中的一些不良互動、養(yǎng)育模式,以“癥狀”的方式進行傳遞,并且是以一種跟上一代家庭“相似”或“相反”方式進行的某種重復的命運輪回。
比如,經歷過原生家庭中的暴力行為,在今后組建家庭時,有的人會不自覺認同“施暴者”,受到壓力刺激時,下意識也采用粗暴的方式對待伴侶;也有一些人會同情原生家庭中的“受害者”,害怕人際關系沖突,習慣當個“老好人”,對伴侶、家人過度順從、難以表達自己的需求,甚至回避進入親密關系。
更為常見的是,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子女潛意識會對親密關系存在消極預期,從而表現(xiàn)出對相親或潛在發(fā)展對象的苛刻要求與不確定的標準,還有強烈改變伴侶的愿望等,最后導致自證預言。
那有人會說了,如果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我的婚姻還會幸福嗎?其實,父母的相處只是給了我們一個初始人際交往的模板,并非一成不變,當我們通過學習和成長后,可以對原生家庭給予的不同資源進行祛邪扶正。
敲黑板
搞好溝通為婚后和睦打基礎
作為晚輩,可以盡量去理解長輩一些不盡合理的行為背后,是希望你過上他們所能想象到的婚姻生活。作為長輩,要支持晚輩,相信他/她能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到幸福。兩代人之間的溝通需要共同努力,其實這也是在給彼此一個成長的機會。
因為當婚姻拉開序幕,未來涉及公婆與媳婦、岳父母與女婿、祖孫三代人之間的相處更為復雜,而在討論婚戀問題的過程中,逐漸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也是在為全家的和睦相處打下堅實基礎。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不斷提升“愛與被愛”的能力,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