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想方設法盤活學校體育場地資源,為群眾健身提供更多便利,值得各地做出更多探索與嘗試
日前,上海市1100多所具備開放條件的公辦中小學校體育場地逐步對市民開放,為市民健身提供了便利。
近年來,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長迅速,從2013年的1.46平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2.62平方米。雖然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逐年增加,但群眾日常體育場地需求有待繼續(xù)滿足。這與體育場地資源,特別是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資源未能充分開發(fā)有很大關系。
學校體育場地往往就在群眾“家門口”,各種設施也比較完善,能夠滿足群眾多種體育運動需求。根據(jù)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shù)據(jù),教育系統(tǒng)管理的體育場地占比超1/3。充分利用學校體育場地,可以很大程度上擴充群眾身邊體育場地資源。
201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lián)合印發(fā)《關于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實施意見》,要求積極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有效緩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體育場館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促進全民健身事業(yè)繁榮發(fā)展。
實踐中,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面臨不少困難,比如管理機制不完善、安全保障措施不充分、專業(yè)化服務不到位等。多年來,上海、廈門、杭州、青島等城市大力推動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因地制宜實施了不少舉措來破解開放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例如,廈門利用大數(shù)據(jù)平臺,通過對接居民身份認證系統(tǒng),讓市民在手機端實現(xiàn)“掌上預約、刷臉入校、精準控量”,解決了“誰入校、怎么管”的問題,全市統(tǒng)一管理減輕了學校的壓力。
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要優(yōu)化資源布局,擴大服務供給。擴大增量之余,盡力盤活存量,特別是在全國體育場地中占比很大的學校體育場地存量,無疑是可行的辦法。
當然,各個地區(qū)、各個學校的具體情況可能不同,學校體育場地開放的模式可以靈活適當。因地制宜、想方設法盤活學校體育場地資源,為群眾健身提供更多便利,值得各地做出更多探索與嘗試。
(責任編輯: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