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對于球迷來說,坐在小酒館,捧著扎啤杯,看著歐洲杯、美洲杯,與三兩友人邊聊球邊侃大山,實乃快事。
不同于紅酒和白酒,跟足球、大排檔有不解之緣的啤酒更接地氣,也更易集聚人氣。今年,正在舉辦的第33屆北京國際燕京啤酒文化節(jié)首次選擇室內場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不僅能喝酒,還能看展覽、品演出、逛集市。無論喝酒的或者不喝酒的,都能過來湊湊熱鬧。
據說德國人有個段子:最可口的啤酒,既不是黑啤也不是白啤,而是和朋友一起撞的那杯。你看,這就是啤酒的“社牛”屬性。
當然,啤酒的媒介屬性,不只連接人與人,更囊括萬物。網絡上,常見類似“啤酒煮飯更好吃”“啤酒洗頭更柔順”的經驗貼。啤酒的角色甚至還“客串”到了經濟學。
經濟學里有個有趣的現象,叫啤酒效應。說的是在營銷流通領域中信息傳遞失真的情況。打個比方,消費者只想買10瓶啤酒,但零售商的訂單給生產商造成了似乎需要100瓶的印象,而生產商的訂貨增加又給原料商造成需要1000瓶的印象。以“啤酒”來冠名一個經濟現象,也因其實在太過日常。
不僅很多經濟學理論喜歡找啤酒“做搭子”,經濟學家也會利用啤酒來解釋經濟現象。用啤酒指數窺探經濟趨勢,成為很多學者和行業(yè)樂此不疲的事情。而研究出來的規(guī)律成果,則不只體現在啤酒行業(yè),更適用于各行各業(yè)。
啤酒太簡單。理論上,只要集齊麥芽、啤酒花、酵母和水,誰都能釀造出啤酒,以至于不必擔心這項技藝會失傳。人人都能喝上一口,人人都能評價幾句。坐在大排檔要份“麻小”、來個“花毛一體”拼盤,夜市來一把烤串,網上下單點些愛吃的鴨貨……啤酒這種“斜杠飲料”,適配的場景實在太多。不管是塑料袋拎的散啤,還是橡木桶裝的精釀,啤酒這種消費,實在足夠親民。
從全國范圍內看,不少經典啤酒節(jié)都有30多年的基礎,成為各地發(fā)展文旅業(yè)的抓手、展現城市氣質的舞臺。最重要的是,一個個啤酒節(jié)仿佛一次次嘉年華,人們盡情釋放自我,在舉杯與歡笑中卸下疲憊與心防。正因簡單,所以放松,夏夜微醺,淋漓暢飲,這一刻,人們與啤酒節(jié)所在的這座城市,仿佛也有了某種默契與鏈接。
(責任編輯:華康)